乐鱼体育亚洲:貴州播州:科技賦能“閑田”變“金田”【3】

发布时间:2025-11-16 20:09:00  来源:乐鱼体育亚洲

乐鱼体育押注:

  時下,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石板鎮天旺村、池坪村的3000畝豌豆尖蔬菜基地裡,菜農們正忙著採收鮮嫩的豌豆尖,這些從“冬閑田”裡長出的蔬菜剛採摘完畢后就被運往遵義、貴陽、重慶等地市場銷售,深受消費者青睞。

  播州區终年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左右,本年秋冬季蔬菜種植面積22.2萬畝,通過科技賦能與形式創新,讓旧日“閑田”蛻變為富民“金田”,用“菜籃子”工程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播州區的蔬菜為啥走俏市場?解鎖其间的密碼,就是以“保证糧油安全、提高犁地效益、促進群眾增收”為中心目標,通過優化接茬形式、重视主體協同、強化要素支撐,構建起“糧蔬統籌、產銷順暢、質效雙優”的產業發展新格式,為秋冬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供给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路徑。

  戰略錨定:破解“糧蔬爭地”讓犁地效益最大化。該區充沛的运用秋冬季節空閑的水稻田、高粱地、煙地、椒地等土地資源,推廣“稻+菜”“椒+菜”“煙+菜”等輪作形式,實現犁地“一年2茬及以上”種植頻次,既守住了糧油生產用地紅線,又將閑置土地轉化為“增收陣地”,走出了一條“糧蔬共生”的發展路徑。

  在泮水鎮、石板鎮、團溪鎮等地,“烤煙地+豌豆尖”“高粱地+速生蔬菜”的輪作形式已成為常態。

  本年全區種植的秋冬蔬菜,首要涵蓋豌豆尖、甘藍、香細菜、速生蔬菜等10余類外銷型品種,构成“區域会集、品種互補、外銷為主”的種植格式,犁地运用率與單位面積產值顯著提高,真实實現“藏糧於地”與“藏富於地”的雙重價值。

  形式創新:多元主體協同打通產銷全閉環。“從選種到銷售,全程有人幫、有人帶,我們隻管把菜種好。”遵義麗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麗欣喜地說,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近10年來,已在泮水鎮流轉土地150多畝,種植鬆花菜、白菜、紅菜薹等品種,一年種植蔬菜2-3季,年收入80余萬元,帶動農戶種植蔬菜200余畝。

  在產業發展中,播州區構建“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协作社組織+農戶參與”多元主體協同體系,讓產業鏈各環節無縫銜接。根據區域特征,該區做好蔬菜產業區域布局,為產業發展供给土地流轉協調、技術培訓等服務。農業企業與種植大戶則發揮“領頭雁”效果,如貴州晶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石板鎮池坪村帶動種植豌豆尖3000畝,引进優良品種並充沛發揮村集體凍庫的效果﹔鴨溪鎮種植大戶劉朝均的200畝蔬菜基地,產品直供遵義市區新雪域等批發市場銷售。村級股份經濟聯合社更成為紐帶,鴨溪鎮採取“戶+聯合社+群眾”形式,發展蔬菜12000余畝,构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產業格式,讓小農戶融入大市場。

  要素支撐:設施與監管並重筑牢品質根基。播州區以“設施賦能+安全監管”為雙抓手,為蔬菜產業注入科技動能。

  在設施建設上,全區加速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运用冬“閑田”種植蔬菜,在石板鎮的茅壩村沐恩寺卓豪蔬菜演示展现基地、天旺村、池坪村等豌豆尖蔬菜基地,全面實現規模化精細化办理,蔬菜長勢杰出。同時,鼓勵建設商品化育苗中心和冷鏈設施,石板鎮池坪村的500平方米凍庫,讓豌豆尖採收后能即時保鮮,順利外銷。在安全監管方面,蔬菜基地推廣臭氧消毒、黃板誘蚜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运用,並開展農技人員“揭榜挂帥”服務,一批農技專家深化田間地頭指導,確保蔬菜品質達標,成為定心品牌。

  價值升華:從產業增收到振興共富。“土地流轉得租金,基地務工拿工資,一年能掙三四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石板鎮茅壩村乡民劉大姐的笑脸裡滿是美好。她家將土地流轉給貴州卓豪農業科技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在基地務工掙收入,實現了“顧家掙錢兩不誤”。

  “從播州區沐恩寺基地的160余種蔬菜茁壯成長,到600余個優質品種的篩選培养,我們的基地早已不是單純的種植園,而是集品種創新、技術演示、效果轉化於一體的現代農業標杆。”貴州卓豪農業科技股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左祥文談及蔬菜演示展现基地的建設與未來,言語間滿是篤定與决心:“我們將持續擴容種質資源庫,不斷培养高的附加价值蔬菜新品種,讓基地成為山地蔬菜的‘品種孵化器’﹔同時升級‘卓豪源’數智渠道,深化農商文旅體交融,把基地打造成技術輸出的‘加油站’和產業交融的‘新引擎’。堅持實事求是,深化校企协作,科技賦能蔬菜產業發展,我們要讓更多優質蔬菜從貴州山地走向全國市民群眾的餐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貢獻卓豪力气”。

  播州區各地量体裁衣,逐步构成“支部+農業企業+村級协作社+種植大戶”蔬菜種植發展形式,全區蔬菜產業已帶動10萬余名群眾就業,蔬菜產業正成為播州區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的“金鑰匙”。

  從烤煙地的“一季閑”到豌豆尖的“四季忙”,從“糧蔬爭地”到“一畝雙收”,播州區用科技喚醒閑置資源,用形式凝集發展合力,讓“萬畝閑田”真实變成了“產業金田”。這種以犁地高效运用為基礎、多元協同為支撐、科技賦能為中心的發展形式,不僅為山區蔬菜產業發展供给了可復制的經驗,更書寫了“產業興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新時代答卷。(圖/文 李仁軍)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